目前,糖尿病患者普遍采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,其优点是方便、快速、经济。但是,这种血糖监测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:因为这种方式每次测得的数值只能反映抽血即刻的血糖值,若想了解全天的血糖情况则要多次针刺采血,通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时间点。由于采血的频率有限,通常会漏掉许多重要的血糖信息,难以全面反映患者全天血糖的变化情况,特别是对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而言,这些瞬间血糖值不足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。
如果一名糖尿病患者,将自己一天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值连成一条线,他可能会发现两个明显的高峰。第一个从凌晨三四点开始,逐渐上升,到早上七八点钟达到峰顶,这个现象被称为“黎明现象”。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下午,有专家称其为“黄昏现象”。
实际上,健康人一天的血糖水平也有波动,但幅度不会这么大,会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。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消失,就容易在凌晨和下午出现两个超出正常值的高峰。
引起“黎明现象”的原因可能截然不同。第一种情况是,糖友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,或服药时间过早。另一种则可能是“苏木杰反应”造成的。它指的是前一天夜里发生低血糖,机体会自动“开启”升糖机制帮助身体度过这一危险期,从而导致血糖升高。它往往是因用药过量导致的。因此,出现凌晨高血糖时,患者绝不能擅自调整用药。
糖友可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—3点的血糖进行分辨。如果血糖值在6.0毫摩尔/升左右,那就是“黎明现象”;如果血糖值低于3.9毫摩尔/升,那就属于“苏木杰反应”。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可避免反复出现“黎明现象”。
一般来说,“黄昏现象”出现在下午四五点左右。不过,对这一提法,专家并未形成统一意见。有专家认为,午后高血糖与患者自身的饮食、运动等情况关系密切,它可能是因饮食、运动不当等造成的,并非基础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。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一个观点。如果出现午后高血糖,大家可以通过加大运动量、控制午餐摄入总量、调整药物剂量等方法来调整。
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原则基本相同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驾好五套车,做好四件事”,也就是说,通过糖尿病教育和饮食治疗、运动治疗、药物治疗以及血糖监测等综合治疗,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、血压、血脂、血黏控制到满意范围,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