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期(2005.08.24)
4月16日,本报发表通讯《站在国际前沿的糖尿病专家》及《把握科学利器,战胜糖尿病魔》的糖尿病知识科普文章后,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;数以千计的读者朋友给我们和王执礼教授本人来信来电,咨询糖尿病防治的相关问题。限于问题多种多样及糖尿病的问题专业性强,我们不能一一回复做答。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,本报请王教授就读者所提出代表性的问题,给读者朋友系列解答。
患者问: 我被确诊为糖尿病,可我没有“三多一少”的症状,这是为什么?糖尿病都有“三多一少”症状吗?没有这些症状就不能诊断糖尿病吗?
王教授答: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,其典型症状是“三多一少”,即多饮、多尿、多食及体重减轻,因此,有人就认为糖尿病病人都有“三多一少”症状,没有这些症状就不能诊断糖尿病。其实,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
我们谈谈糖尿病典型症状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。患糖尿病是病人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,影响机体糖代谢的正常进行,产生高血糖。当血糖超过了肾糖阈值时,大量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,使尿液渗透压增高,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,带走了大量液体,导致尿量增多及排尿次数增加,每日排尿总量可达 2升-10升。由于多尿,机体丧失大量水分,使体液渗透压升高,兴奋口渴中枢,产生口渴及多饮。葡萄糖是体内热能的主要来源,多尿可造成大量葡萄糖丢失,为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需要,补充尿中丢失的糖分,就需要多进食物。但由于病人体内缺乏糖代谢所必需的足量胰岛素,葡萄糖不能被利用,机体需要动员脂肪和蛋白质来补充热能,造成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消耗增多,再加上多尿丧失的水分,最终引起体重减轻及消瘦乏力。尤其在幼年期发病的病人,均呈消瘦体型,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,则可影响生长发育,造成身材瘦小。
然而,典型症状多见于青少年或幼年期病的 1型糖尿病病人,对于占糖尿病90%以上的2型糖尿病病人,如果不是日尿糖量超过20克的话,一般可不出现“三多一少”症状。因为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,其病理变化为胰岛素抵抗伴有胰岛素相对不足,而非胰岛素绝对缺乏,病人体型多肥胖,可长期无任何明显不适或仅感轻度缺乏无力。在糖尿病发病早期或发生之前,由于胰岛Β细胞对高血糖的刺激呈延迟反映,致使胰岛素分泌峰值后移,与血糖波动曲线不一致,有的病人从而发生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反映,可表现为乏力、心悸、多汗、手抖、头晕及明显的饥饿感。此外,病人还可以首先表现为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,首先以并发症的症状来就诊,如:
(1)皮肤瘙痒或疖肿,下肢远端伸侧皮肤多发性色素沉着斑,硬化性水肿,类似烫伤的紧张性皮肤大疱病变。
(2)视物模糊,视力减退,眼底出血,甚至失明。
(3) 肢体溃疡,感染,干、湿性坏疽。
(4) 周围神经炎,神经痛,感染过敏,感觉减退,蚁走感等。
(5)间断性或持续性蛋白尿,低蛋白血症,肢体水肿,肾性贫血。
(6) 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,有恶心、呕吐、纳差、乏力、腹痛、脱水、心动过速,甚至发生精神状态改变,意识模糊,嗜睡,乃至昏迷。
(7) 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,有无力、头晕、食欲不振、表情迟钝、神志恍惚、定向障碍、四肢肌肉抽动、偏瘫、失语等。
(8)女性病人有外阴瘙痒,泌尿系感染尿急、尿频、尿痛,甚至脓尿或血尿。
(9)女性病人还可表现为月经量减少、月经周期延长、闭经、不孕,男性病人可发生阳萎、不育。
由此可见,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样的,现在有典型的“三多一少”症状者并不多,而更多的病人,常是以一些非典型症状为表现的,其诊断不应依赖于临床表现,而是要依靠实验室检查,不仅要查空腹血糖,而且还检查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细胞功能试验。这样才能做到早期诊断而不至于漏诊。